|
一般人看书是为了增长棋力。但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嗜好,那就是爱读书。也说不出是为什么。每到周末下午,爱人出去买东西,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,打开电视,手里再捧着一本棋书,茶桌上放上一张棋盘,给自己沏杯茶水,一个下午过得很充实。
我平时喜欢看各种类型的棋书,包括死活,手筋,对杀,名局详解,围棋小故事等。虽然看的书很多,棋力却不怎么长进!其实我也没指望它有什么长进,读书消遣是我生活的一个部分。
去年,论坛里的古棋之争达到白热化。我以前虽然也接触到一些古棋,但毕竟那时水平太低,根本就看不懂,所以就搁下了,一放就是十几年。正是这种争论,使我又从新打开了古谱。我从箱子底下,翻出了已经落满了灰尘的“寄青霞馆弈谱”,是影印本。
最先看的是黄龙士与周东侯的对局,一共是25局。周执白先行14局,6胜1和7负;黄执白先行11局,6胜3和2负。对每一局我都是细细地翻看着。这一次比以前强多了,其中的很多着法我都能明白了,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。至少这个“老师”在教我时,已经不再是对牛弹琴了。
我之所以选他们两个人的对局,是因为在那个时候,座子布局还没有完全形成,可以从他们的对局看到许多自由的想法。这些自由的着法在后来的古谱中消失了很多。我特别注意到周东侯的棋,他是那么的爱点三三,甚至达到了酷爱的程度,这在后来的中国古谱里是很难看到的。
从他们的对局中,能够表现出两种思想的强烈碰撞。黄的每个棋子都在向人们展示着,子力的功效就是这样体现的,即使死掉,也应该如此。因此他的棋从每个局部上看都很薄,从不在一个局部多补一手,但很有力量感。此外他的棋还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感,优势下的把握显得十分老到从容;劣势下的争夺,让人能感受到他的每个棋子似乎要蹦出棋盘来。周的棋富于攻击,对于黄的大胆挑衅,一波又一波地发起攻击。在与黄龙士对弈前,周东侯曾用同样的策略,击败了另一位平衡大师汪汉年。也许是从那次的对局中尝到了攻击的甜头,所以这次依法炮制。然而黄就像个泥鳅一样,轻轻地躲过周的攻击,时而通过弃子转换,时而是在逆境中弈出妙手,一锤定音。其手段之多,思路之广,另人叹为观止。也难怪当日本古代名人道策看到黄的对局谱时,称他是中国的本因坊。
把他们的棋谱摆在棋盘上,然后在细细地品味。多多少少,我还能嗅出当年两位对局者的火药味。这能从周东侯有时意气用事,一度蛮干的着法中体现出来。
之后翻看的是范西屏的棋谱,可惜的是,他多数下的都是让子棋。他与施襄夏下过十几盘,而与程兰如才下了一局;与另位好手梁魏今虽然下了很多,但多数还是梁对范西屏的指导棋,估计是在范学棋时下的。至于与那个胡铁头下的棋到是很多,不过都是让子。由于胡抵抗不足,所以很难从棋谱中找到范的棋艺精髓之处。
而我把看古谱的重点放在周小松上。一个是周小松的棋谱很多,再一个是因为他是最后一位国手。当高部道平访华时,中国棋手都愿意拿周小松作为一个标准,来比较判定中日围棋的高下。我十分想知道,究竟周小松是个什么水平的棋手?
当我把周小松的棋谱摆到棋盘上的时候,突然被他的对手—陈子仙的棋给迷住了。而相反的是,我却看不懂周小松的棋。陈子仙的棋与黄龙士的不一样,他总是不停的攻击转换,攻击的手法比周东侯要有节奏,而从黄龙士的对局中看不到这些节奏。也许我天生就对节奏这类东西很敏感的缘故,所以对陈子仙的棋看的要比黄龙士的还多。
看完了陈子仙的棋谱,感觉棋力涨了,赶紧到网上加以实践。果然,我的黑棋很好,通过攻击,胜率也很高,可惜我的白棋总是守不住,官子也不好。我曾经想过,如果我能读懂周小松的棋谱,大概我的白棋就会下得好起来了。之后我又曾经反复打周小松的棋谱,可不管怎样,我都是喜欢不起来他的棋谱,而且也看不懂。
下一步打算看看日本的古谱,8世安井知得的棋谱应该是我未来的读物。待我读完后,在向论坛的朋友们介绍我的心得吧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