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豐田杯慘敗後,有網友認為應改革目前大三冠循環圈的制度。我想單是改變循環圈賽制是無法提高日本的整體水平。想要有效提高水平,大手術是無可避免。
首先可以從職業棋士的數目著手,目前日本棋院加上關西棋院的職業棋士總數接近450人,但這400多人裡面,真正具有競爭實力的大約只有十分之一而已。所以,第一步應該大刀闊斧將一些多年勝率都低於五成、年老(如60歲以上)而又從未獲得任何棋戰冠軍(不包括只有新人參賽的棋戰)的棋士,以強制引退形式剔除,這裡被剔除的棋士可能多達200人或更多。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能減少棋院開支、縮減棋戰規模,進而提高優勝賞金及提昇競爭環境,被剔除的棋士為著生存,唯一的出路就是全力投身普及工作,這樣也有利發堀新血。
現在,日本棋院每年都會誕生6名新初段棋士,這個數目還未包括關西棋院的不定期入段名額。但自2002年的井山裕太及黃翊祖後,五年來誕生超過30名新棋士中,除了較有期待的謝依旻外,餘下的都是沒有實力與潛質。既然現階段人才缺乏,除了在普及工作上繼續大力投放資源外,在新入段的名額應該大幅減少以進一步提昇質素,例如每年不多於3名(包括關西棋院名額),當普及工作達到成果,年輕新血不斷湧現後再考慮增加入段名額。
日本棋院與關西棋院是否要積極考慮合併?不竟關西棋院多年來持續弱勢,而且也失去了當初成立的意義。組織重疊也不利資源遼用和推廣普及工作。
棋戰方面,棋聖、名人、本因坊戰具有歷史傳統,二日制七番棋有厚重的文化底蘊,可以暫時不用改變。但十段、天元、王座、碁聖戰這四個棋戰近年已將用時制提速,鑑於它們的影響力少,是否可考慮將這四個棋戰合併成一個完全為世界戰設計的棋戰,以三小時制、循環圈的形式,如16人組成A級循環圈,每人各對戰30局,勝者獲得3分,負者0分,半目勝者獲1分,賞金以各棋士的最終順位計算,這樣可增加上位棋士的對局數,而世界戰的參賽名額全部以這個棋戰的順位作決定,取消大三冠得主可享有的種子名額。另外,榜尾的6-8人需降級到B級循環圈(不能像現在的循環圈可即時回歸),B級循環圈也用類似模式決定昇級及陷落名額。
無論最終要如何改革,相信寒冬仍然會持續一段時期,但如果現在甚麼都不做,陽光永遠無法再現。 |
|